会诊中心

弘扬工匠精神 展现名医大爱
发布日期:2017-12-11  浏览量:...
字号字体变小字体变大

史卫东,周口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士学位,1989年在天津医院进修;从事骨伤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擅长诊治骨科和伤科多种疑难及急危重症,尤其对颈肩腰腿疼、复合性骨折、关节脱位及其后遗症和风湿类等疾病见解独到。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获科技成果奖四项,论著三部,现承担河南省中医药专项课题2项。

 

记者 李镥珍 孙艳 通讯员 黎倩平

   业精于勤

  工匠精神砥砺行

  医者仁心

  无痛病房惠患者

  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艺术品”,医生就是修复生命的“工匠”。 医生与工匠,两个不同的职业,却有着相似的气质。周口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史卫东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患者称赞的“工匠”“名医”。

  业精于勤

  工匠精神砥砺行

  好医生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总想把治病救人做到极致。恰如工匠雕刻一件作品,哪怕有一刀败笔,也不肯轻易出手,以免毁了名声。这是史卫东从医的一生追求。

  1965年出生于周口市的史卫东,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被分配到周口市中医院工作。31年来,他刻苦学习,勤于思索,善于分析,全心致力于中医院的骨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15年的一天,早上8点多正值交接班的时候,有一位29岁的女患者,因车祸后右腿得了骨髓炎,在当地先后做了6次手术也没治愈,慕名来到周口市中医院找史副院长求治,患者家属并直接明确告诉史卫东来医院就是来截肢的。史卫东仔细看了片子,查看患肢情况,了解了病史,就把患者和患者的丈夫请到办公室,真诚而坚定地对他们说:“我见过很多像你这样的患者,你还年轻,肢体还是自己的好,你们既然来找我,就是对我的最大信任,我就奉劝你们给我一次机会,也给你自己一次机会!我会尽最大努力给你治疗的,好吗?”夫妻俩被他的一片真诚打动了,泣不成声。安静后,夫妻俩互相看了看,丈夫说:”史院长,那我们就试一次,好赖都认了。”医患同心,其利断金。史卫东真的没有让他们失望,通过综合治疗一个月痊愈出院,出院时夫妻俩又流泪了,这次流的是感激的泪、幸福的泪!

  2017年3月,周口市中医院骨一科收治一位90岁高龄的老太太,她是特意找史卫东副院长看病的。患者全身状况较差,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跌伤二次出现髋部疼痛,这种情况属于临床常见现象,二次损伤有可能出现了关节假体周围二次骨折、假体脱位、松动或者磨损等并发症。但是这个病人就不一样了,经过询问病史,她是1994年跌伤导致的股骨颈骨折,当时就是在该院由史卫东主刀给予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关节部位无明显疼痛、跛行等不良并发症发生。此次跌伤后髋部疼痛,还勉强可以站立、行走,经拍片发现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断裂、股骨近端裂纹骨折、骨折无明显移位。家属找到史卫东,读片后他感叹:按照医疗常规理解,这个病例太不可思议了!史卫东和他的团队立即为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一个月后痊愈出院。

  患者出院后,史卫东副院长和他的团队讨论病案时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是这个病人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22年中为什么没出现疼痛?二是看片子当时置换的并不是全髋关节假体,而是单纯的双动股骨头假体,髋臼磨损并不严重,这款股骨头假体质量这么好吗?三是当时的手术做的这么好吗?四是这次发生的二次损伤为什么出现髓腔内假体断裂?这几个问题体现了一个骨外科医生的成就感、责任感、使命感,体现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敬业、仁心的工匠精神,也体现了作为一名骨外科医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他建议把这个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病例的基本情况和X线片发给著名关节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孙永强教授,孙永强看后感叹不已地说:“这基本就是不可能的。这个病人单纯股骨头置换后假体使用长达22年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这颠覆了国内‘单纯股骨头置换使用寿命不超过15年’的理论。这到底是体现在股骨头假体质量上?还是体现在手术技术质量本身上?还是术后康复和假体的养护上?这值得业内专家讨论。第一,22年前那个时代,髋关节置换技术虽已相对成熟,但是当时关节假体的可选择性较少,包括假体的质量(当时基本都是国产的不锈钢假体)、型号单纯(只有大、中、小三个型号,包括手术器械也很简单,术前必须精心测量假体股骨头和髓腔的匹配),所以当时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这个病例就很独特了。第二,那个年代骨水泥还是第一代骨水泥,术中骨水泥凝固过程中发热较高,对血压的影响较大,有可能危及生命,再加上第一代骨水泥生物相容性较差,发生骨溶解的可能性较大,这个病例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使用寿命超过了22年,已经超过了国内报道的最长时限。第三,当时在市级医院开展这类手术已属于省内领先水平,可以看出当时你们医院的关节外科技术已相当成熟,更重要的是术后康复技术和术后指导在这个病人无痛状态下生存22年以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据报道,过去国内外对骨科大手术术后康复重视不够,造成了术后关节强直、僵硬、疼痛、跛行等不良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已经开展了康复专业,已有部分院校招收康复专业研究生,可见术后康复、术后指导的重要性,而史卫东却在22年前创造了这一奇迹!

  医者仁心

  无痛病房惠患者

  好医生把职业当成信仰,不忘初心,不觉其苦。恰如一名工匠,一辈子坚守一门技艺,不敢省人工,不敢减物力,把每件作品都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

  2017年6月的一天,中医院来了一位特殊患者,20岁的年轻小伙子,因车祸导致小腿粉碎性骨折,所有医院都建议做截肢手术。20岁的青春年华难道下半辈子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吗?病人家属痛不欲生。在中医院,史卫东凭借自己多年的骨科临床经验,针对患者的情况,反复研究与商讨,制定了专属患者的治疗方案,不仅避免了患者截肢的风险,而且让患者真正站了起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患者的家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逢人便夸赞中医院,夸赞史卫东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史卫东则认为,这样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习惯,它要求医生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认真打磨,最终获得精确、极致、卓越的治疗效果。

  史卫东作为骨科学术带头人,经常积极参加省内、国内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理论运用于我院骨科临床工作中。2015年4月选派骨二科吴清君主任带领王喜霞护士长、杨青护理护士和科室2名技术骨干到河南省中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参观学习“骨科无痛病房”理论、理念,并于2015年5月率先开展了周口市第一家“骨科无痛病房”,体现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更完善的技术境界和对患者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在医院听不到疼痛的呻吟和尖叫,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无痛病房”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医护人员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合理评估疼痛,然后根据疼痛评分,制定镇痛方案,给予合理的“超前镇痛、个体化镇痛、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包括全身用药、局部用药、静脉用药、口服用药、外用止痛药等多方面联合用药,再结合骨折或手术部位的需要给予合理的固定、制动、热敷、冷敷、体位的移动、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锻炼、心理安慰等为一体,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无痛”。这不但要求医务人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更要求医务人员拥有更广泛、渊博的专业知识。“无痛病房”体现了为实现“有时能够治愈,一般能够缓解病痛,永远都能够给以慰藉”西方医学人文关怀领域这句名言,医务工作者矢志不渝的努力。

  2016年5月2日,一位膝关节疼痛、变形10余年的老朋友,在周口市中医院住院治疗,手术后第三天,记者去看望他,当记者一走近病房就看到老朋友下床招呼我,我立即劝他别下床,以免引起刀口疼痛,朋友连声说:“没事,没事,不痛。”我很纳闷,这么大的手术,还要切骨头,还要安假体,能不痛吗?朋友看到我狐疑的神情赶忙说:“我就是冲他们这不痛来的,这里是‘无痛病房’,今天拔掉管子就可以下床了,手术后基本不痛。”详细询问后才明白朋友是采用“无痛治疗”的方法才不痛的。此时,记者发现这里的病房与普通病房是不一样的,病人的床头墙壁上都贴有一张“疼痛评分表”,是用于住院病人术前、术后“无痛治疗”前后评分用的,走廊里“无痛”知识的宣传栏里也是这些内容。处处为病人着想,这就是医者仁心的具体体现。

  勇于创新 

  带出一支好队伍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境界。没有匠心,难成良医,一名好医生,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史卫东不仅是医生也是副院长,要参与医院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在他的建议下组织成立了周口市中西医结合肝病、脑病、脾胃、内镜、康复、针灸、肛肠、不孕不育、糖尿病等专业学会,每年组织10余场学术交流会,给广大基层医生搭建学习提高平台。每年组织到敬老院、乡镇、村扶贫、送医送药送温暖10余次。同时,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医生,为了带出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骨科治疗队伍,付出了智慧和心血。他常说,骨科学科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科室,必须以匠人的精神来要求自己,掌握过硬的技术和知识是成功抢救病人的前提。他处处把工作放在前面,把病人记在心中,不畏困难,不讲得失,兢兢业业,负重向前。他常给同事讲,既然我们选择了医学这条路,就要做一个好医生,让人民信任。在他的带领下,骨一科、骨二科人人讲学习、个个比奉献、处处讲团结、时时谋发展。而如今,中医院的大骨科已经发展成为周口市临床骨科医疗科研中心、市级重点临床科室,现设固定床位84张,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0余人。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史卫东副院长能够熟练运用中医中药辨证诊治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能够熟练运用正骨手法整复、固定四肢各部位骨折、脱位;能够独立开展颈椎、胸椎、腰椎各型脊柱手术及内固定。近2年来,采用“仿肾托复位法”复位结合PVP、PKP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60余例,疗效可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史卫东从医31年来收获了很多荣誉。他现在为周口市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周口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口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周口市学术带头人;他从事的“手法配合中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临床研究”、“通络活血汤在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与预防研究”和“关节镜术后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先后获得周口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市这方面的空白,而且以中西医结合为主,既体现了现代医学的成就,又彰显了中医的特色,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居同类研究前沿。

  目前,他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仿肾托复位法”复位后应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临床研究,针对“仿肾托复位法”在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有效性,应用高粘度骨水泥(或骨水泥高粘期)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临床疗效的评估方法研究。他们正以昂扬的斗志,弘扬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着更大更高的目标迈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