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中心

小善举彰显大博爱——周口市中医院文化建设结硕果
发布日期:2017-11-03  浏览量:...
字号字体变小字体变大

记者 孙艳 通讯员 黎倩平


  近年来,周口市中医院始终坚守“厚德、精术、传承、创新”的院训,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揽全局,以建设学习型医院为抓手,以业务知识培训为途径,诸多文化建设的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周口市中医院人以无数的小善举感动了社会,感动了社会上的无数人,让更多人的价值观念取向有了正面的参照。“周口市中医院现象”并非偶然现象,也不是一时的现象,那些小小善举的参与者也并非个别群体,既有医生、护士,也有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一个大群体的形成,彰显了传统文化建设强大且持久如汤汤急流般绵延不绝的力量。

  【小善举汇聚“大现象”,传统文化建设见成效】

  跪地施救的“最美护士”王岩,浴池救人的怀孕医生方丽,孝顺公婆的好媳妇张冬梅,拾金不昧的中医院人……在周口市中医院,这种小善举的践行者比比皆是,无论在院内院外,这些饱受医院传统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始终秉持医者仁心,处处播洒人间大爱,廉洁行医,视患如亲,小小善举,惠及千万人。这种小善举在周口市中医院已蔚然成风,形成了可贵的“周口市中医院现象”,赢得了社会如潮的好评。

  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这些褒扬和夸奖,体现了社会对小小善举的认可,对“周口市中医院现象”的认可,对周口市中医院工作的认可,对周口市中医院传统文化建设的认可,更是对周口市中医院播洒人间大爱的认可。

  对唱响主旋律的“周口市中医院现象”,医院工会主席孙俊这样说:“周口市中医院在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还格外注重医护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在周口市乃至豫东南处于领先地位。一批学科带头人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得病人认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已深入每一位职工心中。医院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中医院’,深得业界认可。”

  医政科科长胡维来说:“精术方能大爱,为医者要先诚其意,精其术。医疗技术是至精至微之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倡导医者要‘博极精源,精勤不倦’。作为一名医生,要把术业精湛作为根本,发扬精术敬业精神,把精深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做到学有所用,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医者还要正其心、治其身,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无欲无求,发慈悲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做到这些,才能成为苍生大医,才能真正救人济世。从这一点来说,医院开展的传统文化建设必要而且及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护理部主任张红梅说:“围绕医院传统文化建设,我们护理团队也在努力打造以‘爱、精、勤、慎’为核心的护理文化。作为护士,首先要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一颗正直、敏感而又善良的心。我们努力完善服务流程和护理细节,学习高精的护理技术,加强护理队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关注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求,从细微之处彰显大爱。”

  “周口市中医院现象”告诉大家,再小的善行,也能让人们在温情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再小的义举,也是博大爱心的展示。生活中的草根百姓,生命过程的某个时刻展示出来的善良、勇敢和大爱,更能让人深深感动。虽是星星之火,但只要不灭,终将燎原。所以,小小善举,只要持续发展,就能构成人间大爱,它将如春风惠人,如春雨润人,它将成为很多社会人生命过程中前行的参照。“周口市中医院现象”告诉大家,传统文化的再建设在这个社会上是急迫而必要的,我们不能说世风日下、人情浇薄,但一些社会人的冷漠和无情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口市中医院传统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呼唤。

  【只要是医护人员,谁都会挺身而出】

  2016年12月7日晚8时许,在中州大道大十字街口,市民目睹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急救。一位60多岁的老人心脏病突发倒地不起,家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周口市中医院护士王岩恰好路过,见情况紧急,王岩立即向病人家属说明自己的身份,并马上对病人实施抢救。坚硬的马路就是病床,王岩双膝跪地为老人做心脏复苏直至病人被抬上救护车,为病人的入院救治争取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使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王岩跪地救人的义举,被一位路过现场的市民用手机记录下来并转发到朋友圈。一时间,王岩被周口人刷屏刷成了“网红”。面对赞扬,王岩很淡定地说:“碰到这样的事儿,只要是医护人员,谁都会挺身而出,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路上,救死扶伤永远都是我们的职责。”

  【是医生的职责,也是我们的院训】

  2017年2月6日下午1点多,周口市汉阳路一家洗浴中心女部里突然传出凄厉的哭喊:“快点救人,快点救人!”一时间,浴池里慌乱一团,一位老太太和一位年轻的母亲边拍孩子的后背边大声呼救。呼救就是命令,正在该浴池洗澡的周口市中医院医生方丽来不及多想,随手抓起一件衣服披在身上,快步向呼喊处跑去,只见孩子面孔及双唇发紫,两眼紧闭,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叫之不应。“大家不要紧张,我是医生!”方丽大声喊着,双手接过孩子轻放在床上,不顾怀有4个多月的身孕,半蹲着身体立即实施抢救。她先清理孩子口鼻中分泌物,再按压孩子人中穴,直到孩子面色渐渐红润,转危为安,方丽才在孩子家人的千恩万谢中离开。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社会舆论对方丽医生的行为大加褒扬。方丽医生说:“上班第一天,我们的岗前培训就是院训:厚德、精术、传承、创新。为什么厚德放在第一位?那是因为厚德是医者的最高境界,只有德厚,一个医生才能随时随地尽职尽责。”

  【心中存孝,更能传递正能量】

  人到中年的张冬梅是儿科的主管护师,走进婆家20多年来,她与婆婆亲密无间,胜似母女。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等顽疾先后侵蚀着婆婆的身体,也时时牵动着张冬梅的心。为此,3年前张冬梅就买好了公婆来周口养老的房子。怎奈故土难舍,公婆说什么也不愿离开老家。这样一来,张冬梅和爱人每个月至少要回家一次。婆婆要吃的药很多,每一样张冬梅都记在心里,上次送的没吃完,下次的又送回去了。从周口到老家,从老家到周口,如同两条经线,张冬梅用一颗爱心,用一趟趟往来的双脚连接成了一条长长的亲情纽带。张冬梅说:“我老公首先是婆婆的儿子,然后才是我的爱人和孩子的父亲,是爱让我们有了比血缘更浓郁的亲缘。亲缘不仅没有耽误我的工作,反而成了我工作的动力。人心中存孝,工作和生活才能传递正能量。”

  【弘扬传统美德】

  2016年2月 4日,妇产科护士王春丽在病房更换床单和枕套时,发现枕套里有一个信封,里面装有2000元现金。王春丽立即将钱交到护士站,然后和病区护士长一同将现金交到医院工会,积极寻找失主。通过查寻住院病人的登记信息,找到了失主曹女士。

  2016年2月16日晚9时,做完最后一台手术的肿瘤科主任张跃强,下班路过汉阳路巴黎左岸小区时,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驾驶证、身份证、银行卡和400多元现金。钱虽然不多,但那些证件对主人来说非常重要,补办起来非常麻烦,失主肯定非常着急。张跃强就试着拨打钱包中一张卡片上的几个电话,结果没有找到失主。当时已经夜深了,只能第二天再继续寻找失主。第二天上班前,张跃强把钱包交到了医院宣传科,宣传科人员根据失主身份证上的地址,与所在地派出所联系,依照派出所提供的线索,历时数天终于找到了失主。

  这样的事例在周口市中医院数不胜数,这些小善举反映了周口市中医院重视传统文化建设而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侧面。这些拾金不昧者这样说:“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契合了我们医院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初衷,我们应该弘扬这种传统美德,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周口日报 2017年10月17日)

返回顶部